小孩子玩具不分享怎么办,当其他小朋友提出分享玩具时,孩子不愿意拒绝是不礼貌的吗?是否应该劝说孩子分享呢?

小孩子玩具不分享怎么办



1、小孩子玩具不分享怎么办

1、让孩子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。当孩子拒绝和小朋友乐乐1起玩自己玩具时,父母可以通过角色互换或者扮演的方法,让孩子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。比如父母自己当成了对方小朋友乐乐,和孩子1起玩玩具。当孩子不给乐乐玩时,乐乐表现的很沮丧,不高兴了,甚至想哭鼻子。然后再和孩子互换角色,爸爸当孩子,孩子当乐乐。

2、孩子不愿把玩具借别人,家长不可强迫,更不可把玩具藏起来。当孩子自己不愿意把玩具借给别的小朋友,父母不要强迫孩子,应多和孩子讲讲道理,告诉孩子,“乐乐借你的玩具玩1会儿,很快就会还回来,而且不会弄坏的,你看行吗?”1般孩子会有所改变的,即使还是不想借,父母要接着说,不能藏玩具。

3、给孩子练习分享的机会,体会分享的快乐和好处。孩子们在1起玩玩具时,要给他们分享的机会,让孩子体会分享的快乐和好处。比如1人手里都1个玩具,如果 都不借,他们就只能玩1个,如果能分享,能互相借1借就能玩很多的玩具了,孩子体会到了分享的好处,就会非常喜欢分享了。

当其他小朋友提出分享玩具时,孩子不愿意拒绝是不礼貌的吗?是否应该劝说孩子分享呢?



2、当其他小朋友提出分享玩具时,孩子不愿意拒绝是不礼貌的吗?是否应该劝说孩子分享呢?

强制孩子分享玩具真的不是明智的选择,家长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:1.鼓励孩子之间的玩具轮流交换游戏。2.让玩具的主人掌握玩具的主动权,创造出1些游戏,让别的小朋友能够参与其中1起玩。3.家长给孩子做好示范,让孩子能够意识到1起玩游戏的更多的好处。4.如果自己的孩子想要玩别的孩子手里的玩具,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先征询对方的同意,然后再和对方1起玩,而不是看到别人的玩具自己想玩,就动手去抢。孩子之间的1起游戏、交换玩具、1起玩耍的过程是孩子社会性的最初启蒙,在过程中很多家长因为听说分享是1种美好的品质,所以不管孩子是否愿意、不管是不是孩子珍爱的玩具,都会强迫孩子分享,甚至有家长会主动的、大方的把属于孩子的玩具私自的送给别人,这都是对孩子的伤害。要让孩子学会分享的前提是保护孩子的物权,就算是家长眼中看到的最不起眼的玩具,1个小石子、1片小树叶、路上捡到的1片糖纸,对孩子来说都是珍贵的属于自己的东西,家长如果1直强迫孩子分享,孩子对属于自己的物权概念模糊。1.在家里和孩子练习轮流玩玩具,找出2-3个孩子喜欢的玩具,和孩子在家练习轮流玩。2.在家里只有1个玩具的前提下,和孩子拿出玩具1起玩,创造出更多好玩的方式,让孩子意识到1起玩玩具能这么开心。有了轮流玩、1起玩的在家的练习(多次的联系),孩子就能够基础的理解分享和等待的概念,在和小朋友交往过程中,分享玩具、分享好吃的东西就成为很简单的事情,不需要强迫,不需要鬼哭狼嚎!。

学会分享对孩子有什么好处



3、学会分享对孩子有什么好处

激烈的社会里被淘汰。 分享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,分享不仅仅是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,还应去分享别人的快乐的情感。分享是1种重要的社会行为,同时也被我们视为1种美德,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,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现在孩子基本上都以自我为中心、独占性强。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:两个孩子为了同1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;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,也不愿把它让给别的小朋友玩。幼儿的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。为了使今后的孩子自身行为适应社会需要,以及美德的培养,我们作为幼儿教师,应积极和家长配合来帮助他们学会“与人分享”,消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,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。

1、营造亲密、信赖、和谐的氛围。 要形成分享行为,首先应该让幼儿信任对方,关爱对方,必须在幼儿之间、师生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,这是基础。于是,砸死幼儿园我们要有意识地注重培养这1氛围,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们的生活与活动。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故事《孔融让梨》也是1个非常典型的事例。通过学习故事,让他们懂得分享和谦让是1种优良的品质,并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,从而体会到学会谦让也是1总快乐。在游戏中,我也无时无刻地训练幼儿的分享行为,当孩子们在活动时,我常以“伙伴”的身份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去,和他们1起游戏,1起“出谋划策”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,从而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。幼儿们的心灵是纯净的,在老师们的引导之下,他们相互亲近,相互友爱,彼此信赖,开始逐渐形成关心他人、同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意识。

2、在幼儿中树立榜样,进行教育。 常言道:孩子是成人的影子,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成人,为人处事的言语举止都是成人的“翻版”,因此,老师、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的榜样。所以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老师就要为幼儿做好榜样。如:有时我会带些小0食来园请小朋友吃,或在家带来1些小玩具,图书给小朋友们玩。然后告诉孩子们说:傅老师拿东西来和小朋友1起分享了,我觉得很开心。渐渐这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,孩子也会在这种环境中学会了分享。

3、以正面教育为主,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。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·杰姆斯曾说过:“人性最深处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赞赏,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。”孩子也1样,因此,不管孩子是物质分享还是精神分享,当它1旦有了分享行为,就应当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,及时用鼓励、赞赏、奖励向幼儿点头、微笑、竖起大拇指等方式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,加强幼儿与别人分享就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,让他们的分享行为得到及时强化。 如每周规定1天让小朋友带1件最喜欢的玩具来园与小朋友交换玩,在玩自带玩具的过程中,要多给他们1些鼓励,他们就会感到分享对他们不是1种剥夺,而是1种增添更新、更多乐趣的机会。如:引导幼儿好玩儿的玩具大家1起玩儿。当幼儿出现玩自己的玩具没劲,产生想玩同伴的玩具时,可适时的引导幼儿想玩别人玩具时该怎么说,该怎么做?让幼儿学会交换玩、轮流玩。同时也要学说1些简单的交往语言,“你的玩具借给我玩玩好吗?”“我们1起玩吧!”还要和幼儿1起制订出1些规则,如;未经同伴同意,不能擅自拿同伴的玩具;借玩具时要先商量;要轻轻拿轻轻放玩具。在日常生活中既让幼儿之间也有了平等的交流,这样幼儿也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了。也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分享,体验分享的快乐。

4、帮助幼儿了解分享快乐的作用。 在活动中,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。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愿分享,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没有了,这时要让幼儿明白、理解分享其实不是没有了,分享是1种互利。自己与别人分享了,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自己。如:把玩具分享给同伴玩,同伴也会把玩具给自己玩,这样就可以玩两个玩具。过生日时,请小朋友吃蛋糕了,同伴也会回报的快乐、祝福。在主题活动“快乐的圣诞节”时,让幼儿从家里带水果、糖果,幼儿们互相分享吃,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,鼓励幼儿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与同伴1起吃。在吃的过程中,适当培养幼儿的分享的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,让幼儿感受到交往的乐趣。

5、通过家园配合,帮助幼儿学会分享。 1.思想的重视:孩子在家是个“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”的“小皇帝”从小养成成任性,执拗、自我为中心、独霸1方、唯我独尊的性格。因此,我利用《家长园地》向家长宣传关于团结、合作、分享的生要性,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。 2.方法的引导:如通过家校路路通、开家长会、离园时了解家长的难题,帮助家长解决难题,如:向家长介绍方法,让父母在家里实施,同时在幼儿园也进行教育。 3.行动立榜样:家长也要以身作则,为幼儿树立榜样,如;平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,在生活中要相互尊重,相互谦让、和睦相处,尊老爱幼,多关心别人,帮助别人,让孩子处处感受爱、和谐的重要,如;做了好吃了东西分给邻居尝尝,借给加人需要的东西……为幼儿做出榜样,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学会了与人分享。 4.实践的分享:实践出真知,只有不断地实践,才能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,才能真正懂得与他人分享的重要性。如:邀请1些同龄的幼儿来家里玩,让幼儿拿出自己的玩具招待小伙伴与小伙伴1起玩;有时间多带幼儿去小朋友聚集的地方,为孩子提供交新朋友的机会,让幼儿学会与小伙伴玩时要按顺序轮玩耍。 分享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,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1种表现。

童格同调益智玩具对儿童有什么好处?



4、童格同调益智玩具对儿童有什么好处?

童格同调益智玩具还具有协调身体机能的作用,例如孩子将1盒积木砌出图形,除了要用脑,还要有手的配合,这样通过玩益智玩具,训练并逐渐建立起孩子的手脚协调、手眼配合等身体机能;具有练习社交活动的作用。孩子在跟他们的同伴或父母玩益智玩具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间在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,即使他们在合作或竞争中容易产生执拗和争吵,实际上他们正在发展合作精神和学习与人分享的心理,为日后融入社会打下基础。同时,语言能力、情绪释放、动手能力等都得到1定提高。

为什么要让孩子分享呢?



5、为什么要让孩子分享呢?

人是群居动物,少不了社交。社交,分享就是快速拉近彼此关系的1个方式,总听到家长们要求孩子学会分享。 学会分享是做人的1个基础,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1座里程碑。分享也可以让家中的孩子认识更多的朋友,在活动和交流中获得更好的起点和人脉基础。 朋友孩子在读的托儿班放学了,同班1个小女孩的家长可能是怕小女孩饿着,带了几个小面包。旁边1个小男孩嘴馋地望着她不肯走开。女孩妈妈对小女孩说,给个面包给同学吃吧,但小女孩似乎并不领情,继续享用美味的面包。 这时候的女孩妈妈说出了1句:别那么小气,你还有那么多的面包,小女孩委屈巴巴的,但还是不肯给。最后演变成了妈妈呵斥抢下面包给小男孩,而小女孩大哭不止。家长需要知道:孩子学会分享很重要,但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。

1、如何教会孩子学会分享? 1.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,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,培养孩子学会分享,最需要的是情感的熏陶和榜样的示范。家长若能与朋友友好交往,孩子自然也能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可以共建的美好关系,体会到给予的快乐和得到回报的惊喜。 2.要善于创设时机 给孩子买了新玩具、新图书,要引导孩子妥善整理,并和别的孩子1起享用。家中鲜花开放时,启发孩子带1盆到幼儿园和老师、同学1起欣赏。 对45岁的孩子,更要在游览、参观中给孩子讲解家乡的新建设、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,欣赏祖国的美丽山河,学会爱护花草树木,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卫生和安静。 3.不要矫枉过正 家长要注意掌握分寸,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,不要勉强孩子什么东西都与人分享,更不要因孩子拒绝分享而惩罚他。从小培养孩子感恩分享,这不仅是1种礼仪,更是1种健康的心态,也是1种社会进步、现代文明的体现。 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,而是双向互动的。做子女不仅接受来自父母之爱,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。只有学会分享,将来在学校里、社会上,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。因为将来的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,更是合作的社会。

2、学会分享对孩子的好处: 拓宽社交圈 分享,可以给别人带来帮助,让别人开心感激,无形之中,就和你产生了好感,增加了交流的机会。当下1次你有需要的时候,被分享者就会帮助你,回馈你的分享。这样1来,孩子的社交圈就拓宽了。让孩子学会分享。

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分享?



6、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分享?

事实上,如果你去观察,你会发现1岁的宝宝会很乐意将他的玩具给你玩,但你很难让1个2岁的宝宝分享他的小汽车……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。 让也即分享。那么,学习分享对孩子来说有什么益处呢?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误区呢?我们又该如何让孩子正确学习分享呢? 01 让孩子学习分享有益处 结交新朋友、保持友谊 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,分享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1个重要的方面。 分享是爱和友谊的表达,是1项很重要的社交技能和友好行为,学会分享,对于孩子结交新朋友、融入新团体,保持和维护友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 但是,对于幼小的孩子,他们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水平,还没有为分享做好准备。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东西在别人手里,是无法容忍的事情,他们不理解虽然别人在使用属于他们的东西,但是那个东西还是他的。 在他们看来,1旦别的孩子把玩具拿走,那个玩具就不再属于自己了。大部分孩子要到

4、5岁才能够和同伴分享玩具和食物。 但即便如此,分享这1社交技能的培养还是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导和帮助, 在节目中,陈铭认为不能让孩子碰到任何人都无条件无底线地让,要不过线地在安全线科学合理的教。否则,受到伤害的将是你最爱的孩子。让孩子学习分享切莫急 3个误区,要绕开 误区1:强迫大让小。 对孩子的影响:易让孩子失去安全感,感受不到爱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,让是1定存在的,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。正如现场张踩铃所讲到:饺子只有1个了,到底谁吃?玩具只买1个了,到底谁玩?而家更是1个不是绝对公平的地方。而在宝宝树孕育上,有妈妈更是诉苦不已。小小妈觉得小小最近很不听话,她还有1个2岁的弟弟,经常是姐姐玩什么他就要什么,妈妈总是对小小说,“你是姐姐,应该让着弟弟。” 然后就把玩具从小小手里拿过去给弟弟,也不顾小小多么不愿意,渐渐的,小小越来越不喜欢弟弟,有时还故意把弟弟弄哭。 这真不是老大不听话这么简单。 如果妈妈总是让大的让着小的,那么老大就容易失去安全感,并怀疑父母对她的爱,认为是小弟弟/妹妹的出生夺走了妈妈的爱,她会觉得受到了伤害,甚至会对弟弟/妹妹心生恨意,故意做出伤害小弟弟/妹妹的举动。 同时,小宝在这样的宠爱中易形成唯我独尊的优越感,对宝宝个性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。 对孩子来说,妈妈的态度很重要,如果家有两个宝宝,妈妈要尽可能对两个宝宝1视同仁,虽然小宝肯定会让妈妈更关注1些,但妈妈也绝不能忽视大宝的感受。 同时,对小宝,妈妈也不能有求必应,让小宝和姐姐/哥哥交流。比如:“这是姐姐的东西,如果你想玩,就要和姐姐商量,如果姐姐给你,你就可以玩了。” 这样既照顾了大宝的感受,又可以从小培养宝宝的交往技能。误区2:处处谦让就是好孩子。 对孩子的影响:1味的让,易让孩子养成软弱个性 人人都喜欢谦让的孩子,但却也有妈妈因为孩子总是让着别人,而担心不已。 在宝宝树孕育社区,有位妈妈曾留言给我。她的孩子叫果果,已经4岁了,但他和小伙伴从不争抢玩具,经常谦让别人,在幼儿园,分吃的或者玩具,他总是最后1个,即使有人要玩他最喜欢的玩具,他也会拱手相让,受了欺负也从来不吭声。 妈妈很担心,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会不会吃亏? 问其成长经历才知道,1直以来,妈妈都向果果灌输,要懂得得谦让,有好吃的、好玩的应该让着比他小的弟弟妹妹,与别的小朋友1起分享,这样,别人才喜欢你。 让孩子学习分享本没错,但这位妈妈搞错了,分享是要分阶段的。 有研究显示, 12个月的婴儿会与别人“分享”他感兴趣的活动,偶尔还会把玩具给同伴玩,但是这个阶段的宝宝,尚分不清“你的”、“我的”、“他的”的概念,还没有建立物权意识。 而当宝宝在1岁半左右,他渐渐开始形成拥有的概念,如“宝宝的小床”“宝宝的玩具”等等,他会不允许别人动他的东西。 如果这时候就开始强迫孩子分享,那就会不利于孩子特权意识的建立,也不能让孩子有清楚的界限,什么是我的,什么是我该争取的。这个时候,我们更多地支持孩子的不让。 倘若过早向宝宝灌输“分给别人、让给别人”的观念,他们会误以为分享、谦让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。宝宝跳过了从独占到分享的心理发展过程,容易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,从而养成软弱的个性。 谢楠也讲到说,不要着急让孩子去让,不让也不是没人喜欢,要尊重每1个不让。误区3:懂得让的孩子,就要表扬或奖励 对孩子的影响:只为表扬让孩子变得功利 当孩子有了好的行为,进行表扬和奖励,从儿童心理学上来讲,是1种正强化,能帮助孩子建立好的行为。但也不可过度。

相似内容
更多>